汉语词组发展分析


汉语词组发展分析


正文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现在越来越感觉到汉语发展中词组化倾向的趋势,所以有必要分析一下汉语词组发展的历史。

我们就选取几篇经典古文和近当代几篇文章分析一下里面的词组相关问题。

首先明确词组的概念:词组首先是多个字的组成,单个字不是词组;其次一个词组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单字都无法准确表达这个词组的含义。

举个例子,比如“刀枪”,这个词虽然有两个字组成,但是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单字都不会影响这个词原生所表达的含义, 这个词只是“刀”和“枪”属性的聚合而已,准确来说并不是词组;但是如果是“刀枪无眼”,表达的意思是:不能控制的危险, 现在少了其中任何一个单字,你都会不能完整理解到这个词的含义,说明这就是一个词组。

词组有自己的发展历史,从被人创造,到成为潜在词组,到人们达成共识成为明确词组。

词组说到底都是某个确定含义的代称。现实世界中不同的含义越来越多,理论上词组应该越来越多。

词组分类:代词、省称、类推、抽象。

再看几个词:“国事”,表示国家的事情,属于省称;“百姓”,原意是一百个不同的姓,泛指人多,现在表示人民,属于抽象; “丞相”,表示一个官职,属于代词;

另外,人名是一种特殊的词组,是一个人物代词,从古到今用法一致,所以在下面的研究中不分析人名。

第一篇古文,选自《史记》,名为《屈原贾生列传》的三个段落: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广崇治乱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于石于2019年07月25日在人民日报04版发表的《祖国有我,我有祖国》,节选分析: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站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回溯70载不凡征程,省思“我和我的祖国”,我们会对这片土地爱得更加深沉。

“新中国70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经济奇迹是如何创造的”“中国老百姓日子怎样越过越红火”“中国未来为什么前景可期”……前不久,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19”——《新中国发展面对面》与读者见面,社会反响热烈。这本书深入浅出、文风清新,对新中国70年来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进行深刻揭示,为人们同心筑梦、团结奋斗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激励。

“我的名字叫建国”“寻找身边的建国”。今年以来,不少地方发起寻访共和国同龄人的活动。“建国”,这个刻印着时代色彩、沉淀着家国情怀的名字,见证着个体70年的人生轨迹,象征着国家前行的历史足迹。人有志,家有谱,国有史。从筚路蓝缕的探索之路,到改革开放的富强之路,再到走向复兴的圆梦之路,新中国的发展史是一部开天辟地的创业史,更是一部永不停滞的奋斗史。






参考资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