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名词解释


网络名词解释


正文

桥接 中继 正向代理 反向代理 NET

正向代理

正向代理(前向代理)。

在NAT技术(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出现之前,所有主机无法直接与外网相连,要想上网, 需要连接到一台能够访问外网的Web服务器,再通过这台服务器访问外网。而这台Web服务器就叫做“正向代理服务器”。

我们把请求发给一台可以连接外面世界的Web服务器,由它转发我们的请求,再将结果返回给我们。 这台Web服务器就是“正向代理服务器”。

综上所述:正向代理服务器是客户端和目的服务器之间的一个中介,客户端通过正向代理服务器访问客户端原本无法访问的目标服务器。

反向代理

客户端向一个服务器A提交请求后,服务器A偷偷地去服务器B上获取资源,并返回给客户端。 客户端天真地以为数据是服务器A给他的。在这过程中,服务器A称为“反向代理服务器”,服务器B称为反向代理服务器的“后端服务器”。

正向代理、反向代理,两者最直观的区别是在用户的角度。

“正向代理”是用户使用的技术。用户首先是知道自己要访问的目标服务器是谁,但由于某种原因无法直接访问该目标服务器, 因此选择使用正向代理服务器帮忙转发请求。

而“反向代理”是服务器使用的技术。用户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后,服务器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去其他服务器上获取资源并返回给用户。

反向代理作用

  • 为负载过高的源服务器减负
  • 为地理上分散的区域高效的内容分发(CDN)
  • 为包含机密信息的源服务器提供安全屏障

NAT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模式实际是虚拟了一个网卡出来,虚拟机直接连接这个虚拟网卡, 每次访问和交互通过这个虚拟网卡交换数据。

  • 虚拟机发送数据给实体机:虚拟机系统->虚拟网卡->实体机系统;
  • 虚拟机访问外网:虚拟机系统->虚拟网卡->实体机系统->真实网卡->路由器->外网。

虚拟机借助 NAT (网络地址转换)功能,通过宿主机器所在的网络来访问公网。 NAT 模式中,虚拟机的网卡和真实网卡的网络, 不需要在同一个网络,虚拟机的网卡的网段可以理解为:路由器所在网段之下的一个子网段。

采用NAT模式最大的优势是虚拟系统接入互联网非常简单,你不需要进行任何其他的配置,只需要宿主机器能访问互联网即可。 如果你想利用VMWare安装一个新的虚拟系统,在虚拟系统中不用进行任何手工配置就能直接访问互联网,建议你采用NAT模式。 而缺点是: NAT 模式下,虚拟机仅仅可以同路由器下网段中的一台真实机通讯,但真实机却无法与该虚拟机通讯, 而这台真实机就是安装虚拟机的这台电脑,之所以可以通讯是因为这台电脑本身充当了虚拟机的路由器, 相当于路由器的 192.168.1.1 这个地址,而你在 VMWare 下的网卡管理中是可以看到这个地址的。

这边再补充一点:采用NAT模式时,虚拟机和实体机交互并不是直接进行的, 首先虚拟机操作系统访问虚拟网卡 VMnet8 (地址如: 192.188.1.33), 然后这个虚拟网卡会再将数据提交给真实机操作系统VMware Network Adapter VMnet8(地址: 192.188.1.1), 而地址(192.188.1.33 和 192.188.1.1)实际都是由虚拟机软件 VMWare 提供的,具体的交互细节不作研究。

Host-Only

在 Host-Only 模式下,虚拟网络是一个全封闭的网络,它唯一能够访问的就是主机,主机也可以访问虚拟机。 其实 Host-Only 网络和 NAT 网络很相似,不同的地方就是 Host-Only 网络没有 NAT 服务,所以虚拟网络不能连接到 Internet 。 主机和虚拟机之间的通信是通过 VMware Network Adepter VMnet1 虚拟网卡来实现的。

Host-Only 的宗旨就是建立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内部网络,来提高内网的安全性。这个功能或许对普通用户来说没有多大意义, 但大型服务商会常常利用这个功能。如果你想为 VMnet1 网段提供路由功能,那就需要使用RRAS, 而不能使用 XP 或 2000 的 ICS,因为 ICS 会把内网的 IP 地址改为 192.168.0.1, 但虚拟机是不会给 VMnet1 虚拟网卡分配这个地址的,那么主机和虚拟机之间就不能通信了。

桥接

桥接是一对设备的桥接,将信号从一个点桥接到另外一个点。中继是两个相隔过远的点或者是两点之间没法直接做桥接。

简而言之桥接就是指:就是通过一台设备(可能不止一个)把几个网络串起来形成的连接。这边主要介绍虚拟机所采用的桥接方式, 虚拟出来的操作系统就像是局域网中的一独立的主机,它可以通过路由器网线访问网内任何一台机器。 不过虚拟机需要占用你同一个网段的一个 IP 地址,当且仅当虚拟机和实体机在同一个网段,两者才可以进行通信, 如:虚拟机 IP:192.168.1.101,实体机 IP:192.168.1.100。

虚拟机采用桥接方式时,是不需要虚拟网卡的,这时候虚拟机操作系统和实体机操作系统同时使用真实网卡工作, 然后真实网卡发送数据出去,而如果虚拟机发送数据给真实机,则数据流向是:虚拟机系统->真实网卡->路由器->真实网卡->实体机系统, 不难看出同一个数据经过网卡在路由器上面绕了一圈又回到了网卡。

通过上述内容发现,桥接必须经过真实网卡和路由器,因此当你的电脑没有链接有线网或者无线网的话, 你的实体机是无法和虚拟机进行交互的,即便看起来两者很近也不行。而选用桥接还是 NAT 等方式是在虚拟机软件中选定, 进入虚拟的操作系统后,所有的设置和真实电脑没有本质区别,如果路由器允许自动分配 IP 地址, 则操作系统设置为自动获取 IP 即可,如果不能自动分配,也可以在操作系统中手动分配 IP 地址。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公司路由器绑定了电脑 mac 地址和 IP 地址,这时候虚拟机中的桥接也相当于一个真实电脑, 也需要完成相关的绑定才可以访问网络。

可以看出:如果你想利用VMware在局域网内新建一个虚拟服务器,为局域网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就应该选择桥接模式。下面举个例子:

例如大学宿舍里有一个路由器,宿舍里四个人连接这个路由器,路由器的 wanip 就不理会了,这个 ip 是动态获取的, 而一般lanip默认是192.168.1.1,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而其他四个人是自动获取ip,假设四个人的 ip 是:

A: 192.168.1.100/255.255.255.0,  
B: 192.168.1.101/255.255.255.0,  
C: 192.168.1.102/255.255.255.0,  
D: 192.168.1.103/255.255.255.0

那么虚拟机的ip 可以设置的 ip地址范围 是(网络地址 0 和 1 的除外,再除去 ABCD 四个人的 ip 地址):

192.168.1.2 - 192.168.1.99, 
192.168.1.104 - 192.168.1.254 

假设虚拟机的 ip 地址可以设置为 192.168.1.98/255.255.255.0,设置了这个 ip 地址, ABCD 这四个人就可以通过 192.168.1.98 访问虚拟机了。 如果虚拟机需要上外网,那么还需要配置虚拟机的路由地址,就是 192.168.1.1 了,这样,虚拟机就可以上外网了。 但是,上网我们一般是通过域名去访问外网的,所以我们还需要为虚拟机配置一个 dns 服务器, 我们可以简单点,把 dns 服务器地址配置为 google 的 dns 服务器:8.8.8.8,到此,虚拟机就可以上网了。

综上所述,同一个数据经过网卡在路由器上面绕了一圈又回到了网卡。而虚拟机的桥接也只在其他电脑需要访问你电脑的虚拟机时, 或者你虚拟机需要访问其他外部设备时才有相关需求,一般情况还是建议配置成操作方便使用简单的 NAT 方式。

中继

  • 中继模式,就是利用无线路由器之间的无线连接功能,将无线信号从一个中继点传递到下一个中继点,实现信号的增强,并形成新的无线覆盖区域,最终达到延伸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的目的。事实上,只要有两台支持中继功能的无线路由器,即可拓展网络覆盖范围。

  • 无线网桥接是一般是指点对点或者点对多点的信号无线数据传输。一般情况下。主要用于两个不同的地点的小局域网之间的链接。用于远距离网络点对点或者点对多点的数据通讯。

  • 并且为了保证桥接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当设备开启桥接功能后,会关闭普通网卡的介入功能。即只能点对点通讯。无线设备无法通过无线连接。

  • 由于WDS是通过无线网络建立虚拟的“桥”进行连接的,因此你常会听到有人将WDS直接称为“无线桥接”的混淆叫法。但事实上,无线桥接只是WDS的一种常用应用模式,而另外一种常用的模式则是无线中继模式。

  • 一般具备WDS功能的无线路由器或无线AP都支持无线中继和无线桥接两种模式。而也有一些无线路由器厂商为了方便家庭用户的使用,并未将这两种模式细分开来,而是统称为“WDS”模式。

  • 因此当大家遇到将无线中继和无线桥接模式分开的情况时,鉴于它们工作方式的不同,可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进行选用。而对于家庭用户来说,建议使用WDS的无线中继模式来拓展无线覆盖,消除WiFi死角。

VR

虚拟现实技术(英文名称:Virtual Reality,缩写为VR),又称虚拟实境或灵境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的实用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囊括计算机、电子信息、仿真技术,其基本实现方式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 利用并综合三维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显示技术、伺服技术等多种高科技的最新发展成果, 借助计算机等设备产生一个逼真的三维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 从而使处于虚拟世界中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行各业对VR技术的需求日益旺盛。VR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并逐步成为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领域。

所谓虚拟现实,顾名思义,就是虚拟和现实相互结合。从理论上来讲, 虚拟现实技术(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 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数据,通过计算机技术产生的电子信号, 将其与各种输出设备结合使其转化为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是现实中真真切切的物体, 也可以是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物质,通过三维模型表现出来。因为这些现象不是我们直接所能看到的, 而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出来的现实中的世界,故称为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用户可以在虚拟现实世界体验到最真实的感受,其模拟环境的真实性与现实世界难辨真假, 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虚拟现实具有一切人类所拥有的感知功能,比如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知系统; 最后,它具有超强的仿真系统,真正实现了人机交互,使人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随意操作并且得到环境最真实的反馈。 正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存在性、多感知性、交互性等特征使它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特征

1、沉浸性

沉浸性是虚拟现实技术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让用户成为并感受到自己是计算机系统所创造环境中的一部分, 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取决于用户的感知系统,当使用者感知到虚拟世界的刺激时,包括触觉、味觉、嗅觉、运动感知等, 便会产生思维共鸣,造成心理沉浸,感觉如同进入真实世界。

2、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使用者进入虚拟空间, 相应的技术让使用者跟环境产生相互作用,当使用者进行某种操作时,周围的环境也会做出某种反应。 如使用者接触到虚拟空间中的物体,那么使用者手上应该能够感受到,若使用者对物体有所动作,物体的位置和状态也应改变。

3、多感知性

多感知性表示计算机技术应该拥有很多感知方式,比如听觉,触觉、嗅觉等等。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功能。 由于相关技术,特别是传感技术的限制,目前大多数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感知功能仅限于视觉、听觉、触觉、运动等几种。

4、构想性

构想性也称想象性,使用者在虚拟空间中,可以与周围物体进行互动,可以拓宽认知范围, 创造客观世界不存在的场景或不可能发生的环境。构想可以理解为使用者进入虚拟空间,根据自己的感觉与认知能力吸收知识, 发散拓宽思维,创立新的概念和环境。

5、自主性

是指虚拟环境中物体依据物理定律动作的程度。如当受到力的推动时,物体会向力的方向移动、或翻倒、或从桌面落到地面等。

关键技术

虚拟现实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

1、动态环境建模技术

虚拟环境的建立是VR系统的核心内容,目的就是获取实际环境的三维数据,并根据应用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模型。

2、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

三维图形的生成技术已经较为成熟,那么关键就是“实时”生成。为保证实时,至少保证图形的刷新频率不低于15帧/秒,最好高于30帧/秒。

3、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

虚拟现实的交互能力依赖于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现有的设备不能满足需要,力学和触觉传感装置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 虚拟现实设备的跟踪精度和跟踪范围也有待提高。

4、应用系统开发工具

虚拟现实应用的关键是寻找合适的场合和对象,选择适当的应用对象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 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则需要研究虚拟现实的开发工具。

5、系统集成技术

由于VR系统中包括大量的感知信息和模型,因此系统集成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集成技术包括信息的同步技术、模型的标定技术、数据转换技术、数据管理模型、识别与合成技术等。

AI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 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 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 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元宇宙

元宇宙(Metaverse),是人类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的,由现实世界映射或超越现实世界, 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世界 ,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

元宇宙一词诞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在这里,人们用数字化身来控制, 并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到如今看来,描述的还是超前的未来世界。

“元宇宙”这个词更多只是一个商业符号,它本身并没有什么新的技术,而是集成了一大批现有技术。

从时空性来看,元宇宙是一个空间维度上虚拟而时间维度上真实的数字世界; 从真实性来看,元宇宙中既有现实世界的数字化复制物,也有虚拟世界的创造物; 从独立性来看,元宇宙是一个与外部真实世界既紧密相连,又高度独立的平行空间; 从连接性来看,元宇宙是一个把网络、硬件终端和用户囊括进来的一个永续的、广覆盖的虚拟现实系统。

准确地说,元宇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经典概念的重生,是在扩展现实(XR)、区块链、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下的概念具化。

在原著中,元宇宙(Metaverse)是由Meta和Verse两个单词组成,Meta表示超越,Verse代表宇宙(universe), 合起来即为“超越宇宙”的概念: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运行的人造空间,是互联网的下一个阶段, 由AR、 VR、3D等技术支持的虚拟现实的网络世界。

“元宇宙”这个词更多只是一个商业符号,它本身并没有什么新的技术,而是集成了一大批现有技术, 其中包括5G、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数字货币、物联网、人机交互等,并且对这些技术的要求很高。

AR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广泛运用了多媒体、三维建模、 实时跟踪及注册、智能交互、传感等多种技术手段,将计算机生成的文字、图像、三维模型、音乐、视频等虚拟信息模拟仿真后, 应用到真实世界中,两种信息互为补充,从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增强”。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增强现实技术也被称为扩增现实, AR增强现实技术是促使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内容之间综合在一起的较新的技术内容, 其将原本在现实世界的空间范围中比较难以进行体验的实体信息在电脑等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实施模拟仿真处理, 叠加将虚拟信息内容在真实世界中加以有效应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实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真实环境和虚拟物体之间重叠之后,能够在同一个画面以及空间中同时存在。

增强现实技术不仅能够有效体现出真实世界的内容,也能够促使虚拟的信息内容显示出来,这些细腻内容相互补充和叠加。 在视觉化的增强现实中,用户需要在头盔显示器的基础上,促使真实世界能够和电脑图形之间重合在一起, 在重合之后可以充分看到真实的世界围绕着它。增强现实技术中主要有多媒体和三维建模以及场景融合等新的技术和手段, 增强现实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和人类能够感知的信息内容之间存在着明显不同。

XR

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简称XR),是指通过计算机将真实与虚拟相结合,打造一个可人机交互的虚拟环境, 这也是AR、VR、MR等多种技术的统称。通过将三者的视觉交互技术相融合,为体验者带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无缝转换的“沉浸感”。

XR(扩展现实)技术包含了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利用硬件设备结合多种技术手段,将虚拟的内容和真实场景融合。

A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 广泛运用了多媒体、三维建模、实时跟踪及注册、智能交互、传感等多种技术手段, 将计算机生成的文字、图像、三维模型、音乐、视频等虚拟信息模拟仿真后, 应用到真实世界中,两种信息互为补充,从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增强”。

VR,虚拟现实技术(英文名称:Virtual Reality,缩写为VR),又称虚拟实境或灵境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的实用技术。

MR,既是“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而又是由“智能硬件之父”多伦多大学教授Steve Mann提出的介导现实,全称Mediated Reality。

区块链

区块链,就是一个又一个区块组成的链条。每一个区块中保存了一定的信息,它们按照各自产生的时间顺序连接成链条。 这个链条被保存在所有的服务器中,只要整个系统中有一台服务器可以工作,整条区块链就是安全的。 这些服务器在区块链系统中被称为节点,它们为整个区块链系统提供存储空间和算力支持。 如果要修改区块链中的信息,必须征得半数以上节点的同意并修改所有节点中的信息,而这些节点通常掌握在不同的主体手中, 因此篡改区块链中的信息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相比于传统的网络,区块链具有两大核心特点: 一是数据难以篡改、二是去中心化。基于这两个特点,区块链所记录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可以帮助解决人们互不信任的问题。

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指的是通过网络“云”将巨大的数据计算处理程序分解成无数个小程序, 然后,通过多部服务器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和分析这些小程序得到结果并返回给用户。 云计算早期,简单地说,就是简单的分布式计算,解决任务分发,并进行计算结果的合并。 因而,云计算又称为网格计算。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几秒钟)完成对数以万计的数据的处理,从而达到强大的网络服务。

现阶段所说的云服务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分布式计算,而是分布式计算、效用计算、负载均衡、并行计算、网络存储、 热备份冗杂和虚拟化等计算机技术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

云计算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多指因特网)形成的计算能力极强的系统,可存储、集合相关资源并可按需配置,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特点

云计算的可贵之处在于高灵活性、可扩展性和高性比等,与传统的网络应用模式相比,其具有如下优势与特点:

1、虚拟化技术。

必须强调的是,虚拟化突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是云计算最为显著的特点,虚拟化技术包括应用虚拟和资源虚拟两种。 众所周知,物理平台与应用部署的环境在空间上是没有任何联系的,正是通过虚拟平台对相应终端操作完成数据备份、迁移和扩展等。

2、动态可扩展。

云计算具有高效的运算能力,在原有服务器基础上增加云计算功能能够使计算速度迅速提高,最终实现动态扩展虚拟化的层次达到对应用进行扩展的目的。

3、按需部署。

计算机包含了许多应用、程序软件等,不同的应用对应的数据资源库不同,所以用户运行不同的应用需要较强的计算能力对资源进行部署, 而云计算平台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快速配备计算能力及资源。

4、灵活性高。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IT资源、软、硬件都支持虚拟化,比如存储网络、操作系统和开发软、硬件等。 虚拟化要素统一放在云系统资源虚拟池当中进行管理,可见云计算的兼容性非常强, 不仅可以兼容低配置机器、不同厂商的硬件产品,还能够外设获得更高性能计算。

5、可靠性高。

倘若服务器故障也不影响计算与应用的正常运行。 因为单点服务器出现故障可以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分布在不同物理服务器上面的应用进行恢复或利用动态扩展功能部署新的服务器进行计算。

6、性价比高。

将资源放在虚拟资源池中统一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物理资源,用户不再需要昂贵、存储空间大的主机, 可以选择相对廉价的PC组成云,一方面减少费用,另一方面计算性能不逊于大型主机。

7、可扩展性。

用户可以利用应用软件的快速部署条件来更为简单快捷的将自身所需的已有业务以及新业务进行扩展。 如,计算机云计算系统中出现设备的故障,对于用户来说,无论是在计算机层面上,亦或是在具体运用上均不会受到阻碍, 可以利用计算机云计算具有的动态扩展功能来对其他服务器开展有效扩展。这样一来就能够确保任务得以有序完成。 在对虚拟化资源进行动态扩展的情况下,同时能够高效扩展应用,提高计算机云计算的操作水平。

服务类型

通常,它的服务类型分为三类,即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 这3种云计算服务有时称为云计算堆栈,因为它们构建堆栈,它们位于彼此之上,以下是这三种服务的概述:

1、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是主要的服务类别之一,它向云计算提供商的个人或组织提供虚拟化计算资源,如虚拟机、存储、网络和操作系统。

2、平台即服务(PaaS)

平台即服务是一种服务类别,为开发人员提供通过全球互联网构建应用程序和服务的平台。Paas为开发、测试和管理软件应用程序提供按需开发环境。

3、软件即服务(SaaS)

软件即服务也是其服务的一类,通过互联网提供按需软件付费应用程序,云计算提供商托管和管理软件应用程序, 并允许其用户连接到应用程序并通过全球互联网访问应用程序。

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 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数字孪生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概念, 可以被视为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彼此依赖的装备系统的数字映射系统。

数字孪生是个普遍适应的理论技术体系,可以在众多领域应用,在产品设计、产品制造、医学分析、工程建设等领域应用较多。 在国内应用最深入的是工程建设领域,关注度最高、研究最热的是智能制造领域。






参考资料

桥接、NAT、Host-only的区别 https://ibaiyang.github.io/blog/linux/2022/02/16/VirtualBox-搭建Centos7.9.html#桥接nathost-only的区别

正向代理和HTTP重定向 https://www.lmlphp.com/user/58209/article/item/1575313/

Nginx配置反向代理 https://www.cnblogs.com/LiPengFeiii/p/15419676.html

无线中继和桥接有什么区别 无线中继和桥接区别对比 https://product.pconline.com.cn/itbk/life/electronic/1802/10834989.html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