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引言

这本书原是钱穆写的一本教材,后来纠正后排成了一本书。抽空读完了这本书,对历史的细节有了一些认识。有些观点让人眼前一亮,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教育课本了。

因为没有时间来整理这本书的具体内容,看到整理的比较好的文章,这里就直接用了,权且用来作为笔记,日后可直接简读。里面有些观点整理的不一定符合原文,读书么理解总有不一样的地方,在笔记后面会指出来记录下。

笔记一

原文 https://zhuanlan.zhihu.com/p/659301255

一、知识脉络

钱老从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分别讲述政府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和兵役制度这四大最重要的政治类别,从而指陈历代政治制度的沿革。

1、汉代

(1)政府组织

秦以前的中国,是“封建的统一”,即国中有国,但形式上以周王室为尊。秦始皇推翻封建制度,削夺所有“贵族”的世袭特权和政府官位的世袭特权,只有皇室一家可以世袭,从此建立统一的中央政府。但是,中国国土面积那么大(与现在的国土边界大致类似),人口那么多(户口已有几千万),远大于当时的希腊与罗马,且希腊和罗马是国中有国的封建制度,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央政府,如何管理中国这么一个超级大国?从历史大趋势来看,中国人选择把皇室和政府分开,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丞相是政府的领袖,担负国家治理的责任。后世普遍认为中国实行的是皇帝封建专制,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

皇权和相权的划分如下:

皇帝下属的秘书处分“六尚”(尚即掌管之意):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和尚书。前五尚掌管皇帝的衣食起居,只有尚书是掌管文书,此时的职权地位并不高,后来才愈弄愈大。

丞相下属的秘书处分“十三曹”: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词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并曹、金曹、仓曹、黄阁。分管人事、祭祀、奏章、诉讼、交通、漕运、治安、司法、兵役、货币、仓库等各类事务,相当于如今的国务院办公厅。

汉代的中央政府分成三公、九卿。三公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文官首长,太尉是武官首长,御使大夫是副丞相,辅助丞相来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常驻皇宫负责宫中事务。御史中丞隶属于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隶属于丞相,于是皇室事务仍由丞相管。也就是说,丞相既负责国家治理,也管皇宫事务。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官位都是二千石。前面七个卿管的是皇家私事,还留有封建制度“家天下”的痕迹,后面两个卿分别管政府财政和皇室财政。其中,全国田赋收入是大宗,归大司农管;工商业税收当时很少,归少府管。而以上九卿,全部隶属于丞相,丞相也就是皇帝的大管家。

地方政府则只分两级:郡和县,行政层级比现在少了一层“省”。汉代有一百多个郡,一个郡管十几个县,郡太守与九卿地位平等。那时候的地方长官地位较高,而且数量很多,也不太感觉中央政府高高在上。郡守每年要向中央上报政绩,中央派刺史来地方调查,专门考察政府规定的六条。刺史隶属于御史大夫,地位远低于郡守,到东汉末年却膨胀成地方军阀,说明监察官的成长空间很大。

(2)选举制度

西汉初年,二千石官的子侄后辈都送到皇宫当侍卫(即郎官),待政府要用人,便从这里挑选,此制度让仕途被官僚集团垄断。汉武帝设立太学

(即国立大学),学生主要来自太常挑选和地方举荐,毕业后进行考试,甲科出身的为郎,乙科出身的为吏,回到本地担任地方长官的掾属。汉代的地方长官(太守、县令)由中央选派,但掾属必须由本地人担任,由地方长官任命。

汉代向来有诏令要地方举荐“孝廉”,但起初地方并不积极,汉武帝曾下诏书批判,并令朝廷公议如何处罚举荐不力的地方长官。于是,每个郡每年都举荐一两个孝廉来中央,在太学就读。二三十年后,太学里的学生多达数千人,而太学生又纷纷外出做官,于是汉代官僚渐渐从原来的贵族政府变成“读书人”的政府,即“士人政府”。以后无论各朝各代如何更替,士人阶层在政治舞台都会占据重要地位,因为读书人治国才是合理的治国方式。

汉代有“家世二千石”之说。因家里有人做到“二千石”的官,便有察举权,于是遍地都是门生故吏。他们会报答私恩,“二千石”的子孙便容易被举荐到朝中做官。汉代举荐官员是分郡限额的,每个郡只有几个名额,于是便永远流入几个大家族中,形成“士族门第

”,这也是魏晋以下门第社会的起因。曹操年轻时被举为孝廉,直接进入官场并在皇帝前当差,估计也是吃了大门阀的红利。

(3)赋税制度

西汉吸取暴秦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的赋税制度。孟子讲“什一而税”已是王者之政,西汉只有十五税一,实际只有三十税一,荀悦在《前汉纪》甚至写“百一之税”,汉文帝甚至在全国免收田租达十一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汉武帝雄才大略,征匈奴、通西域,需要耗费大量的钱,大司农的钱(即国家财政收入)用完了,把父亲、祖父两辈子积累下来的财富也花光了,便把少府的钱拿出来用,这相当于把皇室私房钱捐给政府。所以,汉武帝号召富人捐赠,尤其是盐铁商人,但效果不理想。于是,汉武帝把除耕地外的山海池泽收归国有,不让商人擅自经营,改派政府官吏去煮盐冶铁,其收入全部归于政府,这便是全世界最早的国有企业,与近代德国人创立的“国家社会主义”政策高度相似,但中国显然早了两千多年。不仅盐铁专卖,酿酒也归于官办,不许民间自由酿酒。

(4)兵役制度

汉代兵制是全民皆兵,而西方直到19世纪末期才由俾斯麦发明此制度,中国又领先了两千多年。兵役分三种:中央卫兵、边郡戍卒、原地服役,只有原地服役从20岁开始,其他兵役从23岁开始服役,因其20岁受田开始独立耕种,给其三年时间照顾家庭。

中央军队分南军、北军,南军是皇宫卫队,北军是首都的卫戍部队,合起来不到七万。各地壮丁轮流到中央当卫兵的期限为一年,吃穿用度和来回旅费都是政府供给,初到和期满还有皇帝备酒席款宴,其待遇非常优越。

戍边的一切费用都得自己负担,但期限只有三天,这是封建时期留下的旧习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并未改变。封建时期的国家比较小,方圆百里便是大国,到边疆戍守只需半天路程,而现在的国家扩大了上百倍,到边疆要耗费半年以上,来回就要耗费一年以上,去了之后却只需服3天兵役,效率极低。同时,衣服钱粮都要自己带,对服兵役的人是个不小的麻烦。西汉对该制度进行改良,戍边期限还是三天,但你可以不去,只要交三百钱给政府便可免役。如有100个人不去,便是30000钱的免役费,交给1个人服100天边役,不仅够自己用度,还能留点补贴家用。

原地服役的叫国民兵,由地方都尉统领,所有壮丁要在每年秋天集中操练一次,为期一月,期满回乡。如国家有事,再临时召集。此外,国民兵还要服劳役,每个壮丁每年一个月,替国家免费做工。

国家一旦有事,中央卫队、戍边部队、国民军这三种军队都能调用。但是,一则军队数量太多,二则训练太简略,三则中国面积太大,全民皆兵有名无实,真正碰到事时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兵在精而不在多。

2、唐代

(1)政府组织

唐朝把汉代宰相的职权分成三个衙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首长分别为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在汉代都是皇帝的内廷官,到唐代则演变成外朝的执政长官。唐代官阶分成九品,一、二品是虚职,三品以下才是实职,三省首长都是三品。其中,中书省负责拟定圣旨,经皇帝画“敕”字后下达门下省,门下省进行复核后,送达尚书省执行。门下省如反对诏书,可重返中书省重新拟定旨意,相当于皇帝的命令也无效。为防止此类事情发生,唐朝设立“政事堂”,由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和侍郎参与,讨论命令的发布。皇帝的命令如果没有经过中书省、门下省加盖印章,在程序上是违法的。尚书省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负责执行皇帝命令,此六部制度从此固定下来,一直流行到清代末期。唐代另设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与汉代不同的时,御史台的监察权独立于相权,是政治制度的进步。

唐代地方政府与汉代类似,分州、县两级,但分得更细,因此州、县比汉代的郡、县多了不少。但唐代的州、县长官不能如汉代自行辟署任用,没有任命部属的权力,全部由中央吏部分发。御史台除了在中央监察六部外,还把全国分成十道,派御史监察地方行政。他们名义是代表中央到各地区巡视,实际上常停驻地方,这些御史便成为高于地方首长的长官。当他们巡视边疆,便需要便宜处置之权,即“节度使”。由于唐朝疏于管制,他们渐渐在巡视区域可以指挥军队,管理财政,甚至还能掌握用人大权,形成尾大不掉的“藩镇”,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东汉末期的州牧即已如此,唐朝又重蹈覆辙。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更加牢固,中央便派大官到外地去剥夺地方官职权,结果他们剥夺地方官职权后又反过头来反对中央,直到唐朝灭亡。

(2)考试制度

三国时期,曹操以陈群为尚书,陈群创设“九品中正制

”,由各州郡分别公推大中正一人,下发人才调查表,把流亡各地的人才按照考核标准分成九品,吏部便根据此表对官吏进行任命与升降,由此便形成客观标准,比之前漫无标准援用私人先进很多。两晋南北朝延用九品中正制,但不加以改进,大中正变成为争相讨好的对象,考核标准便不再客观公正,无形中又形成门第政治。

唐朝改成“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打开,大家可以自由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每年举行一次,此即后世延用近一千五百多年的“科举”制。与之前的考试制度相比,科举制

明显要先进很多,也让很多有文化的草根进入唐朝做官。

但是,工人和商人不得报名,给商人出身的李白留下一世遗憾。求官的读书人也越来越多,录取名额也不能不逐步放开,出现很多无用的冗官,扰民的官吏。此乃中国两千多年重官抑商的流弊,如果奖励工商业,让聪明才智之士转趋此道,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会得到真正的激发。

(3)经济制度

唐代的田赋制度为“租庸调”。“租”是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地,年老后还给政府,期间要承担较低的租额。租额仅为四十税一,比汉代的三十税一还要低。“庸”是劳役,每年服役二十天,比汉代每年服役三十天又减轻了。“调”是贡献土特产,主要是丝织品和麻织品。另外,唐朝没有人头税,比汉代又进步很多。

租庸调制 的实施全靠账籍制度,记载了人从出生、成丁到老死。唐制每年一造账,三年一造籍,壮丁册子一年重造一次,户籍册子三年重造一次。这一工作相当麻烦,类似于现在的“计划经济”,尤其是当时交通不便,没有印刷和通讯,容易造成错乱。安史之乱后,唐德宗用宰相杨炎创立“两税制

”,延用至今。

因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故称“两税制”。此制与租庸调制主要有以下区别:其一,以常居地来入户口册,而非原居地,让人口流动比较自由;其二,根据田地多少来收租,解放义务劳役负担。然而,政府不再授田,民间田地自由兼并,直到新中国成立。

(4)兵役制度

汉朝是“寓兵于农”,平时是农民,打仗是可以全民征兵,即“全农皆并”。唐朝则是“寓农于兵”,士兵也要搞农业生产,即“全兵皆农”。此制创于北周苏绰,唐代继承下来。不过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中原时,“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诸葛亮让士兵耕田以补粮草,此法早苏绰三百年。然而诸葛亮此法仅“相持百馀日”,便“卒于军”,估计没有流传后世,也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制度。

中国地大人多,不需要全农皆兵,从历史上讲,唐代兵制好于汉代,即著名的府兵制

。“州”“县”是行政区域,而“府”是军事区域,号“折冲府”。折冲府分三等,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分800人,设一名折冲都尉负责平时训练。全国户口根据各家财富情况分成九等,下三等民户没有当兵的资格,当兵人家的租庸调都豁免,这是国家的优待,但需自己置办随身武装。所以在当时,当兵是一种特殊权力,并没有唐朝诗人说的那么苦。

唐代用600~800个府,大概有40~80万的军队,约三分之一分布在长安四周的关内。士兵有田有地,一面保卫国家,一面自力生产,并不需要国家任何财政供养。中央直辖16个卫,每卫都设大将军,有仗事便由大将军统领出征。待战争结束,兵归于府,将归于卫。武官立功,以勋名奖励,有爵号而无实职,并不能干预国家政治。府兵制让唐朝建立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同时让唐朝版图向外拓展,成为全世界最强的国家。

后来,府兵制也失败了,但不是制度的失败,而是人事。其一,各地府兵到中央轮值宿卫,唐太宗之时会亲自参与宫廷习射,后期却沦为完工大臣的苦工,造成很多府兵逃亡规避。其二,起初府兵外出打仗阵亡的会得到国家充足的抚慰和赏恤,后来唐代官员懈怠,渐渐失去人心。其三,有相当勋爵的军人没有担任实职,本质上还是兵,有时候还被派去做苦力,让勋爵成为一种讥讽,军人的地位也就堕落。其四,当兵的家境比较殷实,自办装备都很精良,随身还会带零用钱,到了边疆被营官收缴存放,腐败的营官为了获得财富便故意折磨士兵致死,让士兵没有复员、没有休息。于是,府兵制度的垮台。

后方兵源枯竭,政府有钱有势,便买外国人当兵,安禄山、史思明、李光弼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唐代无功太强大,四围都是中国的附属,便忽略了民族边界,不懂得害怕外国人、提防外国人,大量使用外国人当兵做将,最后弄得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府兵成为“藩镇”,军阀割据,胡族临制,最终酿成安史之乱,无比强盛的唐朝走向没落。

3、宋代

(1)政府组织

论中国政府制度,秦汉是一重大变动,唐代也是一重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无大变动。

唐代三省到宋代,只有中书省在皇宫内,地位独重,门下、尚书两省不再预闻政府最高命令。宋代延用五代时期设立的枢密院

,负责军事,与中书省形成军政分立局面。宋代的财政掌握在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三个司,丞相也无法掌控财政大权。宋代又另设“考课院”,后又别置“三班院”,负责政府人事大权,用人大权也不在丞相。因此,失去军事、财政、人事大权的宋代丞相,其相权远低于汉唐两代。在朝仪上,以前“三公坐而论道”,宰相有坐有茶的待遇也被赵匡胤取消,和群臣一样站着。宋代相权虽低落,但并不能说皇帝专制与独裁。宋王室家训相传,要尽量优待士人,不许开诛戮朝官之戒。而北宋诸皇帝也并非暴虐、无专权,宋代制度之缺,在散、在弱,而非在专与暴。

宋匡胤杯酒释兵权后,把地方将官的兵权削夺,武臣不再带兵,更不准管地方民政,中央替他们在首都把他们好生养起来,然后派文官去管地方事。另外,在每一“路”上设四个监司官,分别为帅、漕、宪、仓,以至于地方官要侍奉四个中央派来的上司,可见地方官之难做。其中,漕使最重要,须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以至于地方无财富积累。宋代金人入侵的兵力并不比唐代安史之乱强,唐代两京失守后,州郡财力雄厚,可以各自为战。宋代,军权集中于中央、财政集中于中央、用人集中于中央,致使地方日趋贫困,一旦首都失守,地方无法抵抗,然后全国土崩瓦解。

(2)考试制度

宋代大门第逐渐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门子弟。宋代在考试制度上远比唐代严格,,实行糊名之制,凭考试成绩定人才,只要考试及第即可获得美仕,但少了唐代进行切实历练的过渡期。

(3)赋税制度

宋代赋税制度大体延用唐代两税制。两税制把一切赋税项目合并,但晚唐时期战乱时起,军队到一处又要民众服劳役,征收特产。而这些在两税制中早已征收,属于重复收税,自然征收不利,于是找地方兴旺家族给他们征收。这些家族往往搞个三五年,就把家私拖垮,然后再立一个。宋代结束战乱,地方长官也延用旧习,哪家兴旺就给哪家派活当差,搞得地方上没有兴旺的家族,这就是宋代的“差役法

”。在中国20世纪初期的军阀年代,类似情况也经常上演。

王安石变法实行“免役钱”法,由政府规定,叫地方出钱,每家摊派,解决地方私家为政府办公差破产之苦。司马光当宰相后反对王安石的所有新法,包括免役钱法,招到以苏轼为代表的士人阶层反对。蔡京此时跳出来,用三个月把差役法办成,连司马光也认为蔡京是个好人。如今我们都知道蔡京是奸臣,害司马光尚浅,害王安石大法则深。

王安石的免役法让中国从此不再有力役。然而正因为没有役,人口就不用详密计算,民众只要没有田,不参加科举,不触犯法令,就可以终身不与国家发生直接关系。主张轻徭薄赋的理想主义者是否预见到这个结果?

(4)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宋代兵制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差的兵制。宋代军队分禁军和厢军,禁军从军队中挑出精壮者另行编队,厢军驻扎在地方城厢,并不用上阵打仗,只在地方当杂差。

五代乱世,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赠辽人,北方藩篱尽撤,而宋代又建都开封,开封又是一片平地,导致宋代立国没有国防。宋太祖这么做也有苦衷,因为当时国防线早已残破,燕云失地未收复,他不得不养兵。养兵就需要粮食,而当时的中原早在五代期间残破不堪,军粮全靠长江流域给养,只有开封才是水路运粮的大都市。宋太祖开国后统一了南方,却把黄河北岸的艰难事业留给他的弟弟宋太宗。太宗即位后两次对辽亲征,但都打了败仗,直到战场中箭回来因伤而死。从此,宋国再也不敢对辽开战。

宋代为了防御北方劲敌而不得不养兵,养兵又不能打仗,宋军又没有退役,导致中央禁军越养越多,从宋太祖开国时的二十万猛增到宋仁宗时的一百二十五万。宋人忌惮唐末五代的骄兵悍卒,不得不给他们优待,从而形成庞大的财政负担,让政府财政越来越穷。

宋太祖为防止兵卒骄惰,规定禁军分番戍守,又不让其长久戍守一处,隔年又调往其他地方,导致军队老在路上跑。为防止宋太祖第二黄袍加身,宋代对立了大功的武将也不重用,导致宋代难出名将。

再说国防资源,极度缺乏良马。中国只有东北和西北能养良马,但一个被辽国拿去,一个被西夏占领。王安石变法让民间到政府领马养,但马在温湿地带容易生病死亡,于是养马成了民间的苦差事。

如此种种,让宋代只能以防御来保国。当然,如果宋代能出一个如汉武帝那样的大有为之主,该防御政策变成主动的以攻为守,也许能开创一番新景象。

4、明代

(一)政府组织

因宰相胡维庸造反,明太祖废宰相,从此中国结束皇权、相权分立,成为真正的君主专制。六部加都察院、通政司、大理院,并称“九卿”,九卿各不相属,上面更无首长,一切大权都集中到皇帝。当然也并非完全由皇帝独裁,遇到大事由九卿和外面的总督、巡抚进行廷议。

皇帝精力有限,于是设秘书处,号内阁,秘书便是内阁学士,官阶只有五品。朱元璋、朱棣两大创业皇帝精力充沛,内阁学士只需照皇帝旨意写下来。后面的皇帝生长在深宫中,精力逐代萎缩,只有偷懒把政权交付内阁,阁权慢慢重起来。阁权虽重,但官阶很低,因此内阁大学士都由尚书兼任。

皇帝和内阁日常不见面,于是给了太监弄权的机会,太监领袖称“司礼监”,帮皇帝批公事。朱元璋废宰相后在宫中铸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目的就是防止太监弄权。但他的后代遵守废宰相的规定,却没有遵守不让太监干政的规矩。“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明代昏庸皇帝多,太监便成了真宰相,乃至真皇帝,掌握政府最高的决定权。明代最有名的内阁大学士张居正,依靠跟司礼监冯保的联合,在皇帝没有长大时才能揽获最高实权。但朝臣都反对张居正弄权专政,他们只须听命于皇帝,而不须听命于内阁,依明代制度而言确实如此。以至于张居正一死,他家就被抄,虽然他对明朝做出巨大建树。

(二)考试制度

相对于唐宋,明代的考试制度变动很大,而且一直延用至清代。明代把科举分成三层,先是县考,通过者称秀才;然后是省考,通过者称举人;最后是到首都集中考试,通过者称进士。进士先在中央政府读书三年,并派一名大官当导师,得以预闻政事。之后再加一次考试,成绩好的就进翰林院当翰林,成为朝廷高官的预备队。明代科举既选拔人才,还培育人才,是很好的制度,明、清时代很多大官好官、文化名人都出自翰林院,曾国藩是其中的佼佼者。

明朝晚期推行八股文

,目的是给人才录取框定文章选拔的客观标准。延用三四百年后,八股文却成为扼杀人才的枷锁,为当初创立此制度者始料不及。

(三)赋税制度

明代赋税制度没有什么创新,但对赋役建立很重要的册籍,黄册用于登记户口,鱼鳞册用于登记田亩。黄册每十年更新一次,造册很繁琐,但积久生弊,容易产生变乱。鱼鳞册在宋代已有,但到明代才为政府普遍使用。政府造册繁琐,民间又舞弊巧取层出不穷,在明嘉靖以前便废弃。

(四)兵役制度

明代兵制号“卫所制度

”,设在一个府里的称“所”,连着两个府的称“卫”,卫所军给田自养,国家不要他交税,与唐代的府兵制差不多。朱元璋曾说:“吾养兵百万,要不费百姓一粒米”。明代承平两百余年,军队战斗士气萎缩,军用装备也年久腐烂,加之全国各地几十万兵调到北方被冷风一吹,精神涣散,碰到战力正旺的新兴草原民族满清,自然溃不成军。另外,明代布衣都可直接向皇帝言事,又养了批官职虽小、但能公开反对皇帝公事的给事中。在明代快亡国之际,皇帝钦定的“先安内、后攘外”政策也被给事中们硬生生推翻,连兵部尚书也被撤了。政策难以贯彻,危难时刻如何渡过危险?

5、清代

(一)中央政治

清代和元代一样,是部族专制,而非皇帝专制,皇帝受到部族的制衡。皇帝由部族推选出来,而非之前朝代完全由皇帝钦定,这种决策相对而言更科学,让清代十二帝没有出过一个昏庸皇帝。

清代完整继承了明代的政治体制,也废掉宰相以让皇帝专权,同样也吸取明代太监专权招致的亡国之祸,清代皇帝内阁中没有太监。雍正皇帝在内阁外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皆由内阁大臣兼任,本来用于密谋军事大事,但后来监管内政,成为实实在在的内阁。

清代六部沿袭明代,但尚书权力远低于明代。每部设两个尚书,四个侍郎,满汉平均分配,且尚书、侍郎都可以向皇帝单独上奏,这样一来,尚书就很难管得着侍郎。每个部就有6个长官,相互之间分散独立,容易相互扯后腿。

清代对言论的控制很严,文字狱历经清代开朝四代盛世140多年,大案200多起,大多是捕风捉影。清代还在每个府学、县学的明伦堂设立“卧碑”,上面镌刻:生员不得言事、不得立盟结社、不得刊刻文字。这就是与近代社会严重背离的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出版自由,是赤裸裸的全国性愚民政策。一代文豪金圣叹就是犯了卧碑禁令而被砍头。

(二)地方政府

在明代,布政使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总督、巡抚为非常设官员。清代则把总督、巡抚定为常设官员,且是布政使的上司,基本上只用满族官员。太平天国之前,清代两百多年只有一个汉族人岳锺麒当上大将军,之后满洲人实在没办法,曾、左、胡、李等汉人大员才走向政治舞台中央。

从政府体制、愚民政策、官员分配等方面,可以看出清代外族政府的私心很重,最坏的还是他们心虚,划出四大禁区。其一是关东三省,不许中国人出关,方便他们随时逃回老家。其二是台湾,防止内地人参与台湾的造反行动。其三是塞北的内蒙古自治区,防止中国人与蒙古人接触。其四是新疆,因此地土壤肥沃,要留作满洲人的衣食之地。因满清的私心,让当时的中国人以为国土疆域只是“本部十八省”。

(三)考试制度

清代的考试制度是典型的愚民政策,邹容在《革命书》中有详细描述。其一,满人虽然很少,但在政府中当官的人远多于汉人,尤其体现在各部堂主事、各地大员。其二,汉人当官必须翰林出身,而满人则无论出身如何,均能为列将相。

(四)统治政策

满清一方面怀柔藩属,压迫中国;一方面羁縻中国智识分子,减轻抵抗;又一面压迫知识分子,而讨好下层民众。满清在进攻中国前先打下蒙古,对蒙古和西藏特别亲善,视如兄弟,同时又禁止蒙古和中国人通商。满清特设理藩院,如现在的外交部,却不让中国人预闻,好似西方的帝国主义。但是,蒙古人和西藏人的地位高于中国人,却与西方的帝国主义相反。

到乾隆中后期,满族官僚日益放肆,政治加速腐败。虽然中国知识分子的反抗意识已经消沉,但下层民众所受的痛苦便渐渐积压不住。于是,川楚教匪(即白莲教)兴起,政府费了很大力气才压制。到嘉庆年间,一次次变乱不停,后来又激出太平天国运动,与清廷对峙十几年。

太平天国失败后,满清政权也逐渐转移到汉人手里,军队主力也从八旗、绿营变成湘军和淮军,并开启一轮轮的变法和革命。康有为主张变法,让满人当皇帝,但他不知皇帝后面是一个部族在支撑。孙中山主张革命,一定要推翻满清王朝。现在,我们都知道孙中山成了葬送满清王朝的革命先驱。

满清王朝是推翻了,但我们误以为满清的政治体制与秦始皇以来的中国旧传统一直,便把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也同样推翻了,实在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二、重要观点

1、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一笔抹杀,此乃对传统文化之误解。对中国两千多年的皇权政治体系的认知,岂止钱老成书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即便七十年后的今天,大众的认知依然是“专制黑暗”,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体制的误解依然很深,这是一种普遍的认知误区,需要予以修正。整个西方政治经验还比较短浅,能讲这句话的只有中国人。中国政治比西方先进步,这是历史事实,不是民族夸大。这是孙中山先生的观点。

2、评价历史得失,要重点参考历史意见,而非时代意见。历史意见为历史发生时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时代意见是后代人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评价历史,不能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过往的历史意见。这是钱老研究历史的基本观点,贯穿于本书及钱老的其他著作中,这也是钱老著作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当然,历史意见的获得费时费力,要从海量的名臣奏议、文书甚至碑石中探寻,而当下很多人做历史研究则仅借助于史书,人云亦云,无法产生属于自己的史识。

3、中国之将来,如何把社会、政治上种种制度来简化,使人才能自由发展,这是最关紧要的。中国的传统制度不是人治太多,而是法治太重,什么事情都要待集体商量后才能实施。中国自秦统一六国以来,就是人口众多、疆土广阔的超级大国,若不实行法治,政令不能有效流转,国家就很容易出乱子。西方的雅典、罗马建立之时只是个人口几万的城市,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自然就形成人人有权的“民主”政治。但也正是中国传统法治观念太强,国家有法、家庭有规,中国人在各个领域都收到约束,对人才施展才干是很大的束缚。但是,中国足够大,权力也很集中,但极少数人才经历之前规则的层层历练,因缘际会掌握国家大权后,也更容易创造伟绩。在现代中国,简政放权、减少约束是大趋势,加之中国人的集体观念很强,以后施展抱负的机会越来越大。

4、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社会各阶层一天天地趋于平等。第一句话好理解,自汉唐宋到明清,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大,政府官僚的权力越来越小;中央政府的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政府的权力越来越小。然而,这不是种好现象,皇帝犯错、中央犯错的成本太高,地方活力也得不到释放。第二句话则与很多人的认知相反。秦始皇推翻封建社会,建立秦嬴一家独掌天下的大统一王朝,连嬴姓子孙也没有尺寸之地。然而进入汉代,先是天下各诸侯王分割汉室,然后刘姓王与中央争衡,汉武帝彻底削藩后,汉晋唐又形成门阀士族,延续近千年。自宋以下,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平铺的社会,贵族早已废除,官吏不能世袭,政权普遍对社会公开。加之中国政治传统注重节制资本,工商业被人看不起,大地主、大商人无法形成气候,让政府始终高高在上,而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平等。

异同记录






参考资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