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79年2月17日,农历正月二十一,中越边界突然万炮齐发,在长达500多公里的战线上,65万中国人民解放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对越南发动了猛烈进攻,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43年后的2022年2月24日,农历正月二十四,俄乌边界突然炮声大作,在长达2400多公里的战线上,20多万俄罗斯军队以泰山压顶之势,对乌克兰发动了大举进攻,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俄乌冲突。
同样是“以大揍小”,同样是“节后上班”,理论说中俄两国都应该有相似的命运,那就是同样酣畅淋漓的胜利。
然而,我们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后,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将自诩为“第三军事强国”的越南彻底打回了原形。而且通过这场速战速决的战争,我们不仅全面改善了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进一步打开了外交局面,为改革开放的厚积薄发打下了坚实基础,更通过对越南十多年如一日的不间断“捶打”,为苏联坚持不懈地放了十多年血,最终扳倒了这个不可一世的超级大国。
反观俄罗斯,不仅“10天控制乌克兰”的计划马失前蹄,本应辣手摧花的闪电战也打成了裹脚布一样的拉锯战。
如今,又是一年春节,俄乌冲突马上一周年,世界依然看不到战争偃旗息鼓,也就是俄罗斯取得最后胜利的迹象。反而是,因为深陷俄乌对抗泥潭无法自拔,俄罗斯不仅遭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轮番嘲讽,“第二军事强国”的名号越来越名不副实,连独联体内的俄罗斯盟友都对这个外强中干的大哥大不屑一顾。可以说俄罗斯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将自己逼到了骑虎难下的地步。
那么,为何俄罗斯会如此尴尬?难道就是因为乌克兰的实力相当强大,是比越南更名副其实的“第三军事强国”?毕竟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作为苏联的“二哥”,的确继承了近30%的苏联遗产。
但问题是,经过历届败家政客加班加点的挥霍,乌克兰早已成为仅次于摩尔多瓦的欧洲第二穷国,是声名在外的“欧洲子宫”,这样烂泥扶不上墙的国家,俄罗斯都拿不下,足以说明俄罗斯的问题,出在自身。
那么,是俄军不够多吗?毕竟一直以来,俄罗斯就擅长以多打少。但问题是,俄军不多,对面的乌军更少。在静夜史看来,俄罗斯最大的缺陷就是:他们的土地上,孕育不出邓小平这样的战略大师。
事实上不管是叶利钦还是普京,本质上都是俄罗斯某阶层的代言人,甚至包括很多苏联领导人,也没有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这些都导致了俄罗斯在诉诸武力时,常常付出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才能取胜,甚至在伤亡惨重后还落得一败涂地的尴尬境遇。
那么,俄罗斯甚至某些苏联领导人,相比于邓小平这样的战略大师,到底存在哪些遥不可及的差距?静夜史认为可以从两场战争中窥见一二:
1、须师出有名
《礼记·檀弓下》有云:“师必有名”,说的是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所谓“师出有名,则无往而不利”。毕竟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也就是发动战争的正义性,不仅不会“得道多助”,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的支持。连本国的士兵和民众都不可能勠力同心,毕竟大家根本不知为何而战斗,自然不会有更强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战争注定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所以即便美国公然为了石油收拾伊拉克,也要费尽心思地弄一小罐洗衣粉到联合国进行卖力的蹩脚表演,呈现的效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让美国民众相信,政府在为他们的利益而战,所以要心甘情愿地掏钱。同时也让美国的狐朋狗友们统一思想,相信接下来的以多欺少和强取豪夺是在伸张正义,弘扬正能量。
而作为历史源远流长,从上古一路打过来的“战斗民族”,我们对战争的理解当然比任何国家都要深刻,对“师出有名”这个成语的认识自然最为透彻。
所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前的1978年,我们首先在国内进行充足的舆论准备,将越南疯狂排华,在中越边境野蛮挑衅的事实公诸于众,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越南早已不是昔日同仇敌忾的同志加兄弟,而是追随苏联狐假虎威的“小霸王”。
其次,对广大官兵反复宣传越南军队侵略我国的野蛮行径,强调对越自卫反击战反侵略的正义性。
最后,在实现国内军民同心的基础上,邓小平在1978年1月访问缅甸,2月访问尼泊尔,9月访问朝鲜,10月访问日本,11月访问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三国,不仅消除了几个邻国对新中国比较政策的顾虑,统一了意见,更让邻国明白了中国说到做到的意志,为对越自卫反击战做好了舆论准备。
那么,43年后的俄罗斯是怎么做的呢?静夜史认为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
也许是为了保证战争发起的突然性,力求做到一击必杀,俄罗斯在战争爆发前进行了长时间的“静默”。即便美国智囊团较为准确地预测到了俄罗斯可能发动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俄罗斯方面也一再矢口否认,俄罗斯联邦外交部新闻司司长扎哈罗娃更是嘲讽西方媒体,要西方提供俄罗斯入侵时间表,自己好安排度假。
在静夜史看来,闪电战作为一种突然发力的战法,本身就是“老少咸宜”,俄罗斯拿来就用无可厚非。但问题是,纵观世界战争史,闪电战基本都由实力较弱的一方发起,比如德国,比如日本。原因无它,光明正大地手段干不过,只能突然袭击。但俄罗斯相比于乌克兰并不弱势,最起码在战争爆发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俄罗斯揍乌克兰是“大象踩蚂蚁”。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搞突然袭击,莫说不一定能取胜,就算胜利了也难逃胜之不武和失道寡助的被动局面。
而当俄罗斯的闪电战也打得一塌糊涂,这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恶名”就更是如影随形。
2、忌单打独斗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俄罗斯再强。如果没有其他国家尤其是大国的支持,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而俄罗斯很明显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前的1978年,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外交高潮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40多个国家,而所有的外交行动,最终目的都是中美关系的历史性蜕变。
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前的1979年1月,中美建交,随后邓小平访问美国并同卡特总统会谈。在中美两国意识形态南辕北辙,甚至还有宝岛问题等隔阂的情况下,邓小平创造性地找到了中美两国反对美国霸权的共同点,同时为中美关系定下了“和而不盟”的基调,为美国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的“中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事实证明,正是因为美国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的“中立”,尤其是明确敦促苏联不要采取可能导致形势更加严重的行动,特别是不要采取调兵遣将或其它形式的军事行动。迫使苏联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仅对我们做了口头警告,表示“越南有能力保卫自己,苏联将履行苏越友好条约规定的义务,中国停止侵略越南,为时还不晚”。
当然,为了不坐实见死不救的恶名,苏联在陈兵中苏和中蒙边境的44个师按兵不动的情况下,为屁滚尿流的越南送来两运输机的援助物资,让热泪盈眶的越南没日没夜地骂遍了苏联的祖宗十八代。
可以说,无论是冷战期间的中美苏,还是冷战后的中美俄,国际社会始终是“三足鼎立”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两方相斗而没有第三方参与,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所以在珍宝岛冲突这样的国际事件爆发后,毛主席的战略选择就是尽最大可能拉美国入局,邓小平的战略选择同样如此,这比中美是否结盟更重要。
而俄罗斯,在兵发乌克兰的最后一刻,也没有通知我们!
在静夜史看来,俄罗斯对我们保密,固然有发起闪电战的现实考虑,但本质上则依然是高高在上对我们不屑一顾的顽固心理,不相信我们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更有缺乏大国博弈战略的偏执考虑,感觉自己可以独当一面,我们不可能从美俄对抗中获利。
而当战事不利,尤其是我们一再重申中立立场的情况下,俄罗斯又不断强调中俄友好,配合国产鹅毛,企图将我们拉下水,拖入中美对抗的的漩涡以减轻俄罗斯的压力,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我们的“三不”原则针锋相对。
可以说,俄罗斯对我们的极端保留,虽然让我们在战争之初相当被动,尤其是让一众军事专家被翻来覆去地被打脸,却让我们有了恪守中立以谋求利益最大化的正当理由。
3、要速战速决
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对越自卫反击战持续时间并不短,事实上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越南彻底失去靠山,才不得不北上求和,结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但地球人都知道,对越自卫反击战分为上下两部,而且各部分泾渭分明,其中上半部是秋风扫落叶般的运动战,以势如破竹的态势,夺取越南北部要地,打开进军河内的门户,让越南陷入亡国灭种的绝望中。同时利用抗法和抗美战争期间将工业基本布置在中越边境的情况,将越南工业体系尽数摧毁,使其一夜回到解放前。
然后,我军迅速撤军,并在存在争议的老山和者阴山等地,与越军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边界争夺战,各大军区轮番上阵,通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打击,深陷战争泥潭的越南始终无法休养生息,苏联更是被《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拖得欲罢不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行将就木,而我们却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从古今中外的战争经验来看,速战速决能有效节约成本,避免被拖入战争泥潭,最大限度地保留主动权,但俄罗斯似乎爱上了持久战。
从俄罗斯的战前准备来看,它想打的无疑是闪电战,但开战之后,俄罗斯却始终“不紧不慢”,大有争取乌克兰民众“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意思,以至于俄乌对抗出现了“这头上班赚钱,那头烽火连天”的奇怪景象。
对于俄罗斯而言,这种情况极端危险。要知道,当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运动战只持续了一个月,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邓小平等领导人断定中苏和中蒙边境的苏军根本不足以发动局部入侵,必须从欧洲调兵,而单薄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要运送足够南下的苏军至少需要半个多月。
说白了,速战速决打的就是敌人的靠山反应不及的“时间差”,对越自卫反击战如是,对印自卫反击战亦如是。
而俄罗斯的磨磨唧唧,生生将吊打乌克兰的大好局面亲手葬送。要知道,俄乌开战时,乌克兰是真正的西方弃儿。如无意外,等到俄罗斯拿下乌克兰,下一步必然就是克里米亚模式的照葫芦画瓢。
然而,俄罗斯没有抓住这个窗口期对乌克兰“狮子扑兔”,让乌克兰挺过了俄军的猛烈冲击,结果就是,当基辅保卫战逆转,西方看到了乌克兰的潜力并大力支持,俄罗斯再无旗开得胜的可能。
等到战局不利,俄罗斯又想起破坏乌克兰的电力设施,对乌克兰狂轰滥炸,其结果就是,虽然有效果,但道义上彻底被动。
概括来说,俄罗斯作为近代以来才崛起的大国,对战争的理解远不及我们深刻,最直观的一点就是面对北约的咄咄逼人,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贸然出手,结果就是出师不利,被西方国家的制裁折腾得痛不欲生。
而在明知闪电战遭遇彻底的失败,局面越来越不利的情况下,俄罗斯不是想着及时止损,反而是为了所谓的大国面子不断加码,更唤醒了内心的“噬土成性”本性,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推动乌东四地区“公投入俄”,将自己困在乌克兰的漩涡中动弹不得,
毕竟,当初的梅德韦杰夫,不止一次地宣称要用核武器捍卫俄罗斯的新领土,但最终俄罗斯却没了同归于尽的胆量,这也导致颜面扫地的俄罗斯,彻底失去了盟国的尊重。
而在自身实力不足以取胜的情况下,俄罗斯又没有诚意“向东看”,反而是处处挖坑,时时提防,更低三下四地与西方国家恢复联系。
这种对西方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幼稚想法,注定了俄罗斯的被动,更深刻地表明:
和中国相比,俄罗斯缺少的绝不是一个邓小平!